2008年中国聚烯烃市场大事记

黎斌杰

  • 0

    留言
  • 1067

    浏览
1、新劳动法颁布冲击劳动密集产业新劳动法是我国劳动领域近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次立法,对现行的劳动法以及地方政策的很多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在注重保障员工的各方面利益的同时,企业单位的人力成本也随之增加,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含量低的代工企业的压力增加尤为明显。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教授表示,在《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后,为适应法律要求,企业需要实施转型,即要从以往的以低劳动成本为基本竞争手段的企业发展模式,转型为以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基本竞争手段的发展模式。纵观全年塑料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业内购物袋龙头企业"华强"塑胶经历了破产、重组,广东合俊玩具公司也遭遇了倒闭,中小企业的关停更是在第二季度就已经集中显现。经济衰退导致出口受阻、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等等也许都是原因,但新劳动法给企业带来的人力成本的增加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2、"限塑令"颁布实行环保渗透塑料加工业2008年1月8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一项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且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限塑令后中小规模工厂订单减少,亏损,关闭,内贸塑料袋工厂7月份开工率普遍下跌三成左右。更多的塑料袋替代产品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无纺布购物袋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目前多数业内人士对"限塑令"能否有效推动无纺布购物袋市场的发展,仍持保守态度,对无纺布购物袋的角色更多的定义在"暂时替代"位置。无纺布购物袋相对塑料袋而言,质量好,成本高,售价方面也有明显差异,这对于习惯于无偿使用塑料袋的客户来说,还需要一定的接受时间。 3、汶川地震--震感波及聚烯烃市场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成都、重庆、山西、陕西、湖北、北京等地都有震感。突发的大地震震惊全国,对于聚烯烃市场而言,由于并无PP,PE的石化厂家受到影响,供应层面尚保持稳定,但运输的中断以及之后的余震不断,造成中油西南的供应不稳定。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形成了一股突发的需求,对于聚烯烃方面主要是在无纺布,管材还有日用品等方面。震后1个月的时间里面,各省市不少篷布生产企业均接到政府关于救灾帐篷的订单,工厂均加班加点赶制订单。北京赶制15000顶救灾帐篷陆续运往灾区;浙江省18家企业共接订单31万顶。此外管材方面的需求也有明显增长,相对来说,管材的需求来自后期的基础建设,释放缓慢且略推后。 4、茂名石化一"鸣"惊人--暴涨行情的导火索2008年6月4日晚间7点左右,茂名石化乙烯裂解突发故障,造成其2号乙烯裂解停车,并连带1号裂解被迫停车。据悉此次故障是由于乙烯厂裂解装置遭雷击而短路起火,并引起爆炸,大火燃烧1个小时左右后被控制。受到较为严重影响的是2号乙烯裂解(乙烯产能62万吨/年),该裂解装置爆炸着火,设备大部分烧毁。引起下游PE、PP装置紧急停车,涉及装置产能如下:2号裂解装置下配套LDPE装置25万吨/年,HDPE装置35万吨/年,PP装置30万吨/年;1号裂解装置下配套PE老高压装置(产能12万吨/年)、全密度装置(产能16万吨/年)、老PP装置(产能17万吨/年)。事故后两周左右,一号乙烯裂解装置及其配套下游陆续恢复生产,而二号乙烯裂解直至8月份才最终完全恢复。此次事故对聚烯烃行情的演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产量影响着实很大,另一方面炒作氛围浓烈,因而在事故发生后的短短两周内,聚烯烃价格冲高至历史高点,部分级别突破20000元/吨的关口。 5、聚焦奥运效应--当"电荒"遭遇"限行"8月份奥运会前后,对于PP,PE主要的影响来自于运输和限电两方面。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周边实行化工危险品生产和运输管制,化工行业受此影响较大。但PP、PE不属于危险品之列,故所受制约影响较小。从2008年7月20日起至9月20日,北京市机动车将分单双号行驶。除限行外,部分机动车还需遵守特殊规定行驶。受此影响北京塑料交易市场人气锐减运费成本猛翻3倍,降低的市场的成交量。与此同时,燕山石化的提货困难,一周内只能安排2-3天的提货时间。运输的受限对于供应层面影响明显,而限电主要是对于下游加工业的正常工作影响较大。今年初以来,广东,山东等地区出现10年来的电荒,供电出现巨大缺口,而奥运期间要保证北京以及相关城市的供电正常,并保证生活用电正常,对于生产用电将采取限电,或者分时段停电等方式,以此缓解整体压力。由此,对于塑料加工生产必然造成一定影响,华南生产用电限制严重的时候一周停2-3天,山东部分地区也出现连续停电的情况,使得工厂被迫放弃订单,对于PP/PE的需求产生了一定削弱的影响。 6、聚烯烃出口小作尝试套利窗口若隐若现国内的产能连续数年的快速提高,对于进口货源的依赖度降低,尤其是通用级别方面,国内的产能在市场下跌,需求不济的状态下出现一定的过剩。国内主要石化厂家也在探寻国内PP,PE原料出口的可行性。2008年中石化和中石油均有小单贸易出口的尝试,但成本问题是主要障碍。以当其的出口价格对于国内销售价格对比,假设石化PP以800美元/吨的出口价格销售,那么折合成人民币的成本在6000元/吨出头(假设出口退税是9%),这与中石化7000元/吨的定价还有1000元/吨的差异。这样的价格,国内石化难以大批量承受。虽然说,国外市场的亏损可以换来国内市场价格的坚挺,不过,国内石化出口的国家以东南亚为主,那失去东南亚市场的亚洲供应商可能会将更多的货卖到中国市场,这样并不能达到效果。国内石化目前仍在做出口相关的工作,并更为积极的关注国际聚烯烃市场的情况。虽然在短期并未见套利窗口打开,国内石化的产品也未能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认识,但伴随国内产能的进一步扩大,且在经济周期进入下行,需求增长已不及预期的局面下,国内石化的尝试仍将继续,并有可能在部分级别,如LDPE,PP均聚拉丝等存在发展出口业务的机会。 7、金融危机来袭聚烯烃行业洗牌金融环境的不断恶化,从欧美开始,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向亚洲,中国轰然倾倒。这期间的连锁反应波及到经济体的各个层面,而不堪此冲击之下,种种潜藏的危机,慢慢浮出水面。对于PP/PE市场而言,需求信心的丧失以及资金面的压力是两大致命影响。由于PP/PE的制品多为工业和生活消费品,在经济萧条的局面下,消费信心的大幅下滑对于相关产品的需求影响较为直接,出口产品的欧美市场订单也是大幅缩水,包括服装,日用品,玩具,家电等。在7月份开始的市场暴跌,PP、PE的价格一度跌幅达60-70%的水平,时间跨度仅3-4个月,这令许多贸易商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暴跌之下销售困难带来的压力,令一些供应商也难以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直到8-9月份才陆续采取减产措施,10月份国内外的减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使得库存有所缓解。下游加工业在订单损失的情况下,高价位成品库存成为了其主要负担,一些资金链出现问题的生产企业也被迫破产。由此产生的蝴蝶效应早成整个产业链的一连串反应。在猛烈的金融危机的风暴之下,聚烯烃的整个产业也被迫优胜劣汰,转型洗牌,从长远而言,附加值低廉,操作不规范的企业和公司难以幸免,促进整个行业的持久发展。 8、08年PP新增两套装置09年扩产继续进行2008年国内新增两套PP生产装置,一套是由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宁波投资的一套45万吨PP装置,于2008年2月试车并投产,主要生产BOPP薄膜,纤维,抗冲性共聚等。另一套是中石化所属的青岛石化于今年5月份新投的20万吨/年PP生产线,以生存PP拉丝和BOPP薄膜为主。2009年国内仍将有多套PE以及PP装置计划投产,如下表。 所属集团 区域 省市 企业简称 PE PP 时间 中石油 西北 新疆 独山子石化 90 55 2009 Q2-3 地方性 东北 辽宁 华锦集团 30 20 2009 Q2-3 合资 华南 福建 福建埃克森 80 40 2009 Q2-3 中石化 华北 天津 天津乙烯 60 45 2009 Q4 中石化 华东 浙江 镇海炼化 45 30 2009 Q4 9、PO表观需求负增长09年需求增长堪忧金融、出口、地产,美国华尔街的动荡给大洋彼岸的中国带来了各个方面的冲击,宏观经济局面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都将逐步显现。作为基础大宗品,聚烯烃行业感受到了经济衰退的大潮,出口、地产方面的节节溃退,使得聚烯烃消费量增长停滞,1-11月聚乙烯的表观消费量呈现负增长的局面。 PE(万吨) 增长率 国产量 2007 629.65 2008 633.44 0.55% 进口量 2007 415.87 2008 400.4 -3.72% 出口量 2007 4.28 2008 5.95 39.00% 表观需求 2007 1041.24 2008 1027.89 -1.28% 10、出口政策由紧转松   2008年下半年,中国塑料产品出口政策由紧转松,出口退税率两次上调:   7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外宣布,自2008年8月1日起调整部分纺织品、农药产品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这是中国自2006年推出下调企业出口退税率外贸政策以来的首次回调。塑编,无纺布类产品也同样享受。   10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从2008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部分塑料制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   对于调高出口退税率消息的公布,市场表现格外平静。据市场人士反映,今年塑料行业的出口量大幅下降,工厂订单数量较往年正常水平大大减少。据悉,华南地区部分工厂的出口比例由往年的25%下跌至3%,后退速度令人惊叹。对于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上调,生产企业普遍表示意料之中,市场对此利好早已消化。据工厂反映,虽然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对出口市场是一个利好,但就短期来看,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市场均已陷入极其疲软的状态,退税的利好已敌不过出口量的下降,因此退税率的上调对于当前经济局势而言,利好程度估计只能算是"毛毛雨"了。另外,从今年秋季广交会反馈出的萧条行情也不难看出市场的低迷局面。有数据称,本届广交会一期出口累计成交164.5亿美元,较之春季广交会下降10.8%,较之2007年同期下降3.8%。出口美国的成交总额为16.3亿美元,较之春季广交会下降31.3%。 11、中新自贸区--进口关税递减的一个里程碑 2008年10月23日,中国与新加坡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 根据《协定》,新方承诺将在2009年1月1日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中方承诺将在2010年1月1日前对97.1%的自新进口产品实现零关税。双方还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近期,商务部公布了最新的中方减税表,LLDPE以及PP所有产品均已纳入减税进程,按照规定,LLDPE(39019020)、以及PP共聚物(39023010、39023090)均将从2009年1月1日起实行零关税,PP均聚(39021000)则自2009年1月1日起实行5%的关税,而从2010年1月1日起实行零关税。 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出台了《2009年关税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聚烯烃产品2009年最惠国税率维持不变,最惠国暂定税率方面,LLDPE以及LDPE单价在3500美元/吨以上,实行3%的暂定税率;PP(39021000)电工级聚丙烯灰分含量不大于30ppm的,实行3%的暂定税率。 下表为2009年关税一览表:   最惠国 亚太贸易协定 新加坡自贸区协定 产品 税则号 2008 2009 2008 2009 2008 2009 LDPE 39011000 6.5 6.5 6 6 6.5 6.5 LLDPE 39019020 6.5 6.5 6.5 6.5 6.5 0 HDPE 39012000 6.5 6.5 6 6 6.5 6.5 PP 39021000 6.5 6.5 6.5 6.5 6.5 5 PP 39023010 6.5 6.5 6 6 6.5 0 PP 39023090 6.5 6.5 6 6 6.5 0 目前东盟协定的进程颇为引人关注,据悉东盟协定的相关进程表财政部正在制作中,因涉及税则号过多,稍后会出台细则。根据中国-东盟协定:至2010年,中国自东盟进口产品中,93%的产品要降到零关税,其他敏感产品也要进行降税,但不必降低到零。易贸将继续关注这一协定的进程。 12、减产救市、应对危机--中国聚烯烃供应商观念和方式的突破 2008年6月,中国聚烯烃市场延续数月的上涨行情遭遇拐点,价格一泄千里,国内石化库存高筑,市场信心溃散。直至8月,暴跌行情丝毫未见停顿,而国内石化的库压已经达到临界值,供需失衡的情况已经演变得十分严峻,"堰塞湖"一度成为中国聚烯烃市场库存最为形象的比喻。 8月中旬,中石化试图从供应层面降低压力,率先出台减产方案,各大乙烯配套下月均有明确的减产任务,减产比例在20%左右。由于国内需求极为疲弱,库存基数较大,减产在最初的1-2个月内并未显现出明显的救市作用,暴跌至10月底,中国聚烯烃价格已经全面"腰斩"甚至"膝斩"。11月份,石化库压逐渐缓解,但国内石化的减产延续至年底,同时市场价格也进入了相对窄幅的振荡期。 对于韩国、泰国或者欧美地区的石化工厂而言,也许20%的减产并不足为奇,但纵观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短短几十年,"减产保价"对于大多数化工大宗品而言应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这是中国石化产品价格市场化的体现,而不像过去更多的被类比于计划经济。 13、四万亿救市--塑料管材行业首先迎来春天?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塑料管材2008年1-11月同比产量增长28.6%。 据管材行业的相关人士称:"今年二季度国内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困境,倒闭合并的也很多,管材行业也不例外,但小规模工厂淘汰后,大规模工厂的订单反而增长,且有进一步扩张的计划。"房产经济的泡沫破灭产生的蝴蝶效应也狠狠的席卷了管材市场,一度认为房地产的冬天,也是建材,家电,基建等等行业的冬天,然而管材需求的生命力却远远不止这点。 管材消费市场主要分为房地产,市政建设,民用和农村市场。首先看房地产,商业用房固然是衰退,大兴土木的年代过去了,房地产开发商也倡导现金为王,储备过冬。但是,国家大力推行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对于商业民用房的减速是个补充。国家甚至提倡将2009年计划新建的廉租房提早到今年底,并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贴。 再看不容忽视的农村市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提高,住房,公路,医疗等各方面的建设也纷纷跟进,成为管材消费新的增长点。 市政建设方面,国家GDP增长自放缓后,为带动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国家采取投资拉动型的模式,并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本年底释放1000亿的投资资金。这其中,投资的主要方向是铁路,公路以及低能耗项目。再次给予建材市场出来暖风,水泥建材的股票也是纷纷涨停。管材市场自然也同样收益。
2008-12-31 收起回复

总条数: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