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十大收购

小敏

  • 0

    留言
  • 501

    浏览
一、中石化500亿收购Addax   2009 年6 月,中石化通过下属子公司完成了对瑞士Addax 石油公司的全资收购。收购以令人咋舌的现金交易完成,每股Addax股票作价316 元人民币,总价值495 亿人民币,是中国在海外油气领域的最大一笔交易。   中石化收购Addax 和其全球油气资源的战略布局密不可分。   Addax 作为一家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公司,2008 年总收入37.62 亿美元,其石油探明储量为5.36 亿桶,年原油产量达700 万吨,主要资源集中于中东和非洲地区,除去在伊拉克的两个块区,尼日利亚、加蓬和喀麦隆均有可观资产。   现今,中石化的海外油气勘探开发触角已伸至非洲、中亚、中东、俄罗斯、美洲和南亚的20 多个国家,初步形成了海外油气生产合作的战略布局。对中石化来说,收购Addax可强化西非和伊拉克的业务,而Addax 的深水石油勘探潜力也可为中石化提供优秀的石油勘探平台。同时,中石化也希望借此提升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   受金融危机影响,手握大把现金的中国资源类企业迎来空前的并购机会,使2009 年变成了中国油气巨头的收购年:中石油接连拿下新加坡油田、两个加拿大油砂项目60% 股权、伊拉克大油田,以及日本最大油企49% 股权;中化60 亿元拿下英国能源公司;中海油收购挪威AWO 钻井公司等等。   中国公司纷纷展开全球化战略布局,但并不擅长价格谈判,每桩交易都大幅溢价。中石化给Addax 的开价比当日收盘价溢47%,交易额相当于其2008 年销售收入20 倍左右,通常只有这些花花绿绿的美元十分烫手时,才会出手如此之快且如此之阔。   二、兖州煤矿200亿收购菲利克斯   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资源领域的最大一笔收购终于在2009 年年底顺利收官。   兖州煤矿全资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Felix Resource Limited),收购对价为16.95 元每股,总价款189.51 亿人民币(合33.3 亿澳元),收购资金由中国银行悉尼分行组成的财团提供。   对这笔收购,兖州煤矿图谋甚多。   首先是突破成长瓶颈,大步拓展煤储量和产量。菲利克斯拥有4 个运营煤矿,2 个开发煤矿和4 个煤矿勘探项目,总资源量为25.51亿吨,探明及推定储量5.01 亿吨,2009 年销售商品煤725 万吨,销售收入7.31 亿澳元。合并后,按照计划,2015 年澳大利亚原煤产量将增加到2000 万吨以上,占到兖煤国内原煤产量的一半以上。   其次是销售平台的拓宽。菲利克斯的主要市场在海外,尤其是日、韩,二者的出口量分别占2008 财年收入的44% 和33%,另外一部分出口至欧洲及其它地区。   此外,兖煤还可以借助菲利克斯的港运配额实现其在澳大利亚的煤、港一体化运营;菲利克斯的清洁煤炭技术也是兖煤的短板。尽管以储量计,这笔收购并不具有国家层面上的战略意义,交易双方的重量级也不足以改变煤炭行业格局。但资源类收购具有特殊性和敏感性,从中海油收购尤尼克的失败,到中铝并购力拓的闹剧,中国资源类企业出海如蜀道之难。   兖煤全资并购,但复杂的附加协议将其权力严重限制:根据附件中的三项承诺,兖煤最迟于2012 年底在澳大利亚交易所上市;上市后兖州煤业让渡30% 股权,在菲利克斯公司中的合计经济所有权减少至不超过50% ;主要由澳大利亚的管理和销售团队运营兖煤在澳矿产。   这些承诺无疑与100% 收购带来的控制预期存在巨大差距。   三、平安220亿收购深发展   经历过2008 年投资欧洲富通的重创,中国平安在2009 年大改戏路,来了一记漂亮的回马枪,一扫阴霾。   2009 年6 月12 日, 深发展发布公告称,将以18.26 元/ 股向平安寿险非公开发行3.70-5.85 亿股。中国平安同时表示,不迟于2010 年12 月31 日前收购深发展此前第一大股东新桥投资所持有的深发展16.76% 股份。   此次并购耗资221 亿元,是2009 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大一笔并购案。交完成易后,平安集团对深发展的股权比将达到30%,成为深发展新的战略性投资者。   据公开信息,平安集团截至2008 年底总资产为7500.67 亿元,深发展截至2009 年一季度总资产5218.79 亿元。两者的资产总额将高达1.27 万亿元,在已经上市的11 家资产规模超万亿元的金融机构中排名第八。   根据中国平安的发展规划,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为集团未来三大支柱,其中银行和资产管理为其弱项。擅长贸易融资和创新性贸易融资产品的深发展,有望与强调信用卡、理财和零售业务的平安银行形成业务互补。   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的比例分别是36% 和64%,零售业务占比在中资银行中偏高。平安银行行长理查德• 杰克逊称,完成并购之后,两者将可以互通客户,中国平安有近5000 万客户群,其中包括200 万中小企业,深发展的零售、贸易融资业务将有雄厚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平安的银行网点覆盖率将有望从15.7% 提升至82%。   对中国平安更有利的是,深发展在新桥控股期间,完成了资本优化。深发展2009 年一季报显示,其当季度利润为11.22 亿元,与2008 年末相比, 不良贷款由0.68% 降至0.61%,拨备率由105% 上升至130%,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在2008 年首次实现双达标。   四、吉利140亿收购沃尔沃   2009 年,陷入困境的福特汽车公司宣布欲出售旗下沃尔沃品牌以图自救,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吉利集团成为交易的潜在对象。虽然吉利多次表示无意收购,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吉利的障眼法。   2009 年9 月,吉利首度承认有意收购沃尔沃,12 月23 日,吉利表示已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2010 年1 月17 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尹大庆在公开场合表示,沃尔沃将在5月左右完成交割。   童话世界里有“王子与灰姑娘”,吉利上演了“穷小子迎娶贵族小姐”的现实奇迹。2009 年,吉利的总营业收入为165 亿元,而沃尔沃的总收入约合人民币1000 亿元。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蛇吞象”。   在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吉利还展现了声东击西的巧妙智慧。就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吉利与沃尔沃的收购案之时,吉利突然宣布成功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 公司。李书福是聪明人,当年上汽集团和南汽集团争购英国罗孚,闹得不可开交,李书福自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悄无声息的完成了对DSI 优质资产的收购。   吉利作为一家民营汽车公司,与其他的中国汽车企业一样,在核心技术上严重缺失,处处受制于人,成为心头之痛。此次收购,“是沃尔沃轿车公司百分之百的股份和百分之百的知识产权”,李书福对此甚是得意。   在李书福看来,吉利刚起步发展是价格推动,后来是靠资本推动,现在则是到了技术推动、品牌推动的阶段,收购沃尔沃正是吉利快速进入技术推动和品牌推动阶段的有效方式。   品牌、技术、知名度,吉利一箭三雕,从草根一跃成为贵族。   五、辉瑞669亿收购惠氏   2009 年10 月,全球医药老大辉瑞(Pfizer)再创纪录,以交易总价669 亿美元鲸吞对手惠氏,不仅将全球老大的规模大幅度提升,更成为医药行业2000 年以来最大金额的收购,将并购从暴风升级成了龙卷风。   辉瑞2008 年营收484 亿美元,是全球制药公司的老大。惠氏则是一家多样化的生物制药公司,在疫苗、营养品和生物制药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2008 年营收超过200 亿美元。   合并后,辉瑞将获得惠氏两大畅销抗抑郁药和肺炎双球菌疫苗的销售权,新公司年营收预计超过700亿美元,进一步拉大与老二的距离。   辉瑞一路走来,堪称并购成才的典型。历史上,辉瑞还有两次大规模收购:1999 年,辉瑞以850 亿美元收购华纳• 兰勃特,将当年总收入提升至273.76 亿美元,增长84.89%,并将降血脂药立普妥收入囊中。在1999 ~2008 年这10 年黄金时代,“立普妥”的全球销售收入总计达943 亿美元。2003 年,辉瑞以600 亿美元收购法玛西亚公司,每年收入增加近百亿美元,2008 年达到484 亿美元。   辉瑞擅长收购,但主动进攻大多也是形势所逼。占据辉瑞半壁江山的畅销药“立普妥”专利将于2011 年到期。未来5 年,辉瑞还有多个品牌药将失去保护,急需新产品和业绩支撑。将惠氏揽至旗下,可以使辉瑞在失去立普妥后,利润损失降到最低,并增加大约50%的销售额。   这桩看似利好的交易实则是辉瑞等大药厂困境的写照:药品专利青黄不接,只能通过收购来保持增长。尽管面临收购带来的管理挑战、人才流失、文化冲突等诸多难题,但与“专利荒”比起来,后者更要命。更何况整个行业已经进入并购的怪圈,只剩下收购与被收购这两条路可走。   六、默沙东400亿收购先灵葆雅   2009 年3 月,两大制药巨头默沙东和先灵葆雅强强合并。交易方式为现金加股票,每股先灵葆雅可获得0.5767 股默沙东及10.50美元,总额共计411 亿美元。   2009 年11 月,整合后的新默沙东宣布全球运营。   默沙东和先灵葆雅同为大型跨国制药公司。据悉,完成该笔收购后,默沙东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处方药生产商,年销售额可达424 亿美元。除扩大规模外,合并还将使默沙东拥有更多的潜在生产线,也有助于扩大全球业务,尤其是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业务,预计合并后新公司的海外收入将增加50% 以上。另外,合并将带来每年35 亿美元的开支节省。   促成两强合并的主要原因是专利过期、新药开发成本和风险的增大。   由于专利过期后仿制药的竞争,默沙东的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阿仑膦酸钠(Fosamax)的销售额大幅减少,在未来几年里,年销售额40 亿美元的哮喘治疗药物孟鲁司特钠(Singulair)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与此同时,研制新药的周期正在加长,成本日渐上升,大药厂面临“后继无药”的挑战。要增加收入、扩大规模、改善财务和业绩,兼并收购其它大药厂是最快速和简便的办法。   业内人士称,未来几年中,制药公司若保证每股盈利增长,除了合并以外没有太多选择。另外,华尔街投行的支持也是这桩大交易能够达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大药厂的合并正成为发达国家现代医药史的主旋律,如今全球排名前十的药厂基本都源自合并。如诺华由山德士和汽巴嘉基合并而来,葛兰素也曾与史克合并,诺华耗巨资并购沃纳• 兰伯特和法玛西亚。   当然,两大巨头的融合从来都是严峻的挑战。超级合并往往带来机构臃肿,人才流失和长期股东价值受损,新默沙东也难逃魔咒。   七、罗氏468亿收购基因泰克   2009 年3 月,在长达7 个月的斗法之后,罗氏收购基因泰克终于尘埃落定。罗氏以每股95 美元,总计468 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基因泰克44% 股份,加上之前拥有的56% 的股份,罗氏终将整个基因泰克收入帐下,成为美国第七大制药公司。   基因泰克成立于1976 年,是全球历史最久、市值最高的生物技术公司,主要研制肿瘤治疗药物,年销售额高达117 亿美元,实力和规模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更为重要的是其研发和创新能力很强,曾与谷歌和苹果并列为三个最富创新精神的公司。   制药巨头罗氏和基因泰克渊源极深。   1990 年,罗氏以21 亿美元低价控股基因泰克,并推动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多年来,罗氏源源不断地从基因泰克公司获取先进生物技术,阿瓦斯丁(Avastin)和赫赛汀(Herceptin)已使罗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抗癌药物销售公司;而基因泰克则得益于罗氏雄厚的财力和临床开发经验,二者各取所需,保持着相对独立的运作模式。在并购前,罗氏仍然是基因泰克的控股股东。   罗氏急于拿下基因泰克,业内人士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罗氏拥有基因泰克产品美国以外市场的第一营销权,占到罗氏营收的三分之一,但这一权利将在2015 年终结,届时所有新产品都需重新谈判,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第二,基因泰克拥有1.1 万名员工,年销售额117 亿美元,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单纯研发的小公司,已经足以和罗氏平起平坐,管理日趋失控。   但外界对于这桩交易并不完全看好,甚至称之为“杀鸡取卵”,因为生物技术公司因被制药巨头收购而丧失活力的例子并不鲜见,如强生收购的Alza,诺华收购的Chiron。收购并不困难,但怎样留住和吸纳人才以及保持运营的独立才是新罗氏的重大挑战。   八、卡夫119亿收购吉百利   耗时5个月的“糖果拉锯战”终于画上句号。   2009 年1 月19 日,英国吉百利食品公司宣布与美国卡夫食品公司达成友好并购协议。依照双方约定,卡夫将以吉百利每股840 便士,即119 亿英镑的总价格对吉百利实施收购,这比4 个月前卡夫102 亿英镑的报价足足上涨17 亿英磅,相当于吉百利2008 年销售总额的1/3。此外,吉百利的股东将额外获得每股10便士的特别股息。   随后, 惠誉国际就将卡夫的信贷评级调低一个等级,卡夫股价也因此受压,下跌2.1%,收报28.78 美元。从成本节约效应看,根据卡夫的计划,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在营运费用上节省3 亿美元,行政管理上减少2.5 亿美元,市场和广告方面降低1.25 亿美元。但公司合并更看重的是规模效应。   卡夫之前的经营重心主要是在北美、巴西、俄罗斯、中国等地,吉百利则是称霸欧盟及印度等市场。两剑合并之后,新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坐拥40 多个糖果品牌,业务直接覆盖全球市场,年销售额预计将超过500 亿美元。   合并带来的更大影响在于全球竞争格局的再次改变。   此次合并之前的2008 年,拥有德芙、士力架和伟嘉等品牌的玛氏以230 亿美元收购了箭牌,成为全球糖果业老大,卡夫与吉百利的结合将造就一个新的朱古力与糖果之王,卡夫吉百利与玛氏箭牌将成为全球糖果业短时间内难以捍动的双子星座。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投赞成票,包括股神巴菲特,这位卡夫的最大股东认为卡夫出价过高。   九、甲骨文74亿收购太阳   2009 年4 月20 日,业界还在猜测IBM 与Sun 联姻将会多么美满,突然程咬金杀了出来,甲骨文总裁加利• 埃里森突然宣布出价每股9.5美元、总计74 亿美元,以现金收购Sun。   这一高价抢婚震惊业界,但镇定之后,评论一致认为这是一桩足以撼动硅谷和企业计算市场格局的交易,是一桩双赢的交易。甲骨文被Sun 的两大技术——Solaris 和Java 所吸引。   Solaris 是甲骨文数据库长期以来的重要平台。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是甲骨文的愿望。拥有Solaris,甲骨文就能将自己的数据库进行优化,并把甲骨文数据库软件与Sun的Solaris 操作系统和服务器进行整合。Java不能创造出丰厚的利润,但是,它已经成为行业标准。甲骨文的大部分软件都是基于Java开发的,这其中也包括Oracle 融合中间件。   业界认为,Sun 虽然目前陷入财政困境,但历史上一直处在高技术前沿。在高科技研发方面,Sun 在技术圈子内获得好评,即使是在困难时期,Sun 也要坚持在云计算等研发上投资。去年,Sun 花费18 亿美元用于研发,占公司销售收入的13%,比例远远超过IBM 和惠普。此外,Sun 在全球服务器市场占据10.1%的份额,许多客户是金融、电信和政府部门的大玩家。无怪埃里森在一次讲话中曾把Sun 称作一笔“国家财富”。   埃里森付出如此大的代价,除了为己谋利,还意在阻击IBM 这个蓝色对手,因此“凡是IBM 赞成的,甲骨文就要反对”。企业计算市场的竞争正日趋激烈,甲骨文、IBM、惠普与思科已经相互渗透到对方的“地盘”中。在甲骨文此番出手之前,惠普刚刚花费139 亿美元收购技术服务公司EDS,思科刚刚推出第一台服务器,甲骨文如果要形成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与IBM 的全面软件咨询服务竞争,就一定要拿下Sun。   十、松下46亿收购三洋   2008 年11 月7 日,松下与三洋达成共识,将通过TOB( 公开股票收购) 方式收购三洋。然而,这次并购牵连11 个国家,各国反垄断机构的审查使得这起并购行动整整延后1 年。2009 年11 月5 日,并购才正式启动。   2009 年12 月21 日,松下宣布,已经完成46 亿美元的优先股转换,获得三洋50.27%的股权,同时得到三洋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可再充电电池技术。合并后的公司年销售额将达11.22 万亿日元,反超日立成为日本第一大电器公司。此后,三洋仍将沿用此前的品牌,股票也将继续上市。   松下为加速推进全球化战略,希望通过吸收三洋电机所擅长的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部门,扩大在海外市场的业务;三洋电机公司则希望充分利用松下公司的销售网络来扩大规模。   并购后,松下不仅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新能源研发上也成为日本乃至世界老大。同时,两家原本就强势的电机行业同样有可能在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掀起规模效应,并加速手机、燃料电池等领域的重组和变局。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德芳推测:“松下下一步很有可能做差异化布局,松下保持高端路线,然后借三洋突击三四线市场,如此一来,新集团实现了品牌一致化、产品差异化、市场全覆盖。”   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认为松下收购三洋是典型的日本式救赎,日本财团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成员企业。在危机中抱团取暖的经营方式,看似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但却让日本大企业的寿命远长于欧美大企业。   松下收购三洋,在全球电器市场引起巨大震动,中国家电市场也难逃其聚合效应,尤其是两家在中国市场上表现同样抢眼的洗衣机业务将成为新公司资产整合的关键。
2010-04-02 收起回复

总条数: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