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产学研,企业有“五要”

崔海燕

  • 0

    留言
  • 559

    浏览
2009年6月17日讯: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把“自主创新”定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然而自主创新,是对一个国家而言,是对一个民族而言。对大多数企业来讲,自主创新不等于关起门来创新,自主创新不等于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创新,因而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本届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更把面向企业的创新支撑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体系重要建设内容。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利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有利于生产企业缩短研发过程,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从化工企业的实践来看,“产学研结合”,是一条成功之路,也是一条创新捷径。有人说“GDP是今天,科技是明天,人才是后天。”然而实践证明,如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科技”就不一定是“明天”,而是能很快收到成效。因此无论企业大小,也不论何种性质,都要大胆地、专注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产学研结合”实践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企业的经验,可概括为“五要”。 一要主动挂钩。每一个企业,都要选择对口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作为合作伙伴,主动走出去、真诚请进来,建立长期合作、紧密合作关系,有的甚至可以共同投资,组建合作公司。安徽恒远化工公司,在联合高校研制活性稀释剂、环氧树脂固化剂过程中,专门组建新远化工有限公司,配备从小试、中试到生产车间等完善的研发生产设施,实行灵活的机制,很快成为国内环氧树脂该领域最大的生产和开发基地,并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省高新技术企业。 二要双向流动。对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推出的技术成果,只要是经论证有市场前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企业就要大胆受让;同时企业也要将碰到的技术难题、新产品的开发构想等交给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委托他们技术攻关、突破难题。我国大型聚酯生产装置一直依赖国外引进。为此华东理工大学经过多年努力,突破“聚酯工艺软件包”所有难点和技术关键,完成了“15万吨/年聚酯国产化成套技术”,成功应用国内40余套大型装置的建设和扩建后,节省了数亿元的投资,先后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要真诚合作。产学研结合,要建立在平等、互惠、双赢的基础上,要建立在市场运作方式之上,每一项合作都要真诚、互信,不能损人利己、不能过河拆桥,更不能“猴子挖洞虎做窝”。江苏宜兴市环保科技园,长期与国内多家著名高校合作,高校通过不断推出成果满足教学需要与社会需求,强化自己的特色专业和品牌项目;而企业则实现产品的持续升级换代,始终走在市场前列,规模越做越大、效益越来越好,产学研带来了双方共同繁荣。 四要长效机制。目前产学研的合作方式常常以委托开发、联合开发、成果转让、人才合作等方式作为开头,由于没有从建立长效机制的角度去做工作,往往项目合作开始和结束,也是产学研结合的开始和结束。这样往往没有稳定的合作对象,同样也不会有很好的合作成效。如果通过相互的了解,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将带来更好的效果。企业必须打消临时合作念头,更不能做过河拆桥的事,否则就是自毁长城、自断前途。 五要建设平台。通常意义上的项目合作客观上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平台的建设往往具有长效性。因为通过这样的平台建设,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分工合作,不断向深度发展。企业可以依据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平台提出选题,或依托高校的人才优势帮助企业选题或进行选题论证。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基础研究内容企业会顺理成章地委托学校完成,或联合开发。学校也可在从中得到启发,使基础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求,虽然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只要我们不断转变观念,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一定可以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科山有路勤为径,研海无边苦作舟。面对宏观调控,面对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我们的企业大都到了一个“蜕变”阶段,而产学研结合,就是“蜕变”的催化剂、助推器。这条道路,只要走上了走顺了,就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2009-06-17 收起回复

总条数: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