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上游:甲醇内忧外困延续市场弱势

SKY

  • 0

    留言
  • 840

    浏览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甲醇市场需求锐减,在今年上半年,市场整体呈现持续弱势震荡状态。在国内产能过剩、市场依旧低迷、盈利艰难的情况下,又遭遇国外低价甲醇大量涌入。业内各方急盼国家相关部门尽快给予政策扶持,以帮助甲醇企业摆脱生产经营困境,使行业走出低谷实现复苏。   市场缺乏下游支撑   甲醇上半年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是下游整体需求不足。上半年甲醇主要下游产品需求不旺,开工率不足,导致市场疲软。如甲醛上半年开工率仅为50%左右,二甲醚开工率更跌至15%左右,醋酸、甲基叔丁基醚(MTBE)开工率也均不理想。   上半年,甲醇市场价格整体在低位运行,春节后虽有小幅攀升,但由于缺乏下游支撑,没能维持上涨势头,平均价格基本在1850~2050元(吨价,下同)间僵持。其中,华北地区主流成交均价稳定在1900元左右,东北地区在1800元左右,西北地区企业出厂主流均价在1600元,华东港口市场均价在2000元,华南港口市场主流平均价在1970元。上半年市场长期出现下游买家“询盘多、观望多、成交少”的状态,市场氛围冷清。同时,在市场价格低位运行的情况下,甲醇各生产企业均在亏损状态下生产经营,多数企业仅能维持现金流。   国内产能严重过剩   国内甲醇产能处于过剩的状态,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甲醇的消费仍以传统的甲醛、醋酸、甲基叔丁基醚、农药、甲胺、甲烷氯化物等下游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消费领域已经无法消化快速增长的产能,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些领域需求减少,导致甲醇价格缩水。目前联醇开工率仅20%左右,煤制甲醇开工率约为30%~40%,天然气制甲醇开工率50%~60%,焦炉气甲醇开工率80%左右。另一方面是甲醇制醇醚燃料、甲醇制烯烃等下游需求并没有按市场预期实现,导致甲醇产能扩张速度远远高于市场需求的增长。   目前国内甲醇面临严重过剩,甲醇企业向下游发展已成为必然的出路,因此业界期盼国家在甲醇企业申报下游产品项目时给与优惠政策,并能够及时批复,以尽快推进下游产品的发展。   国外低价进口剧增   另外,上半年国内外甲醇成本的巨大差异,导致国外低价甲醇大量涌入。中国甲醇市场虽在低位徘徊,但相对于装置规模大、且以低廉的石油伴生气和天然气为原料的全球甲醇市场而言,仍属高价格区域。同时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国际甲醇进入中国的成本大幅下降,导致国际主要甲醇生产国的产品大量出口到华东、华南地区,港口库存激增,价格维持低位。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1~6月份,中国甲醇进口总量达350万吨左右,约占总供应量的40%。   受进口甲醇冲击,甲醇港口价格低于内陆。由于受大量进口影响,港口库存不断增加,致使传统高价位区的主要甲醇消费市场华东和华南地区价格低位震荡,出现与内陆地区价格倒挂现象,内陆价格高于港口价格。   6月24日商务部公告对原产于沙特阿拉伯、马拉西亚、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四国的甲醇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预计此举措会影响甲醇进口。为此,业内人士预测,下半年国内甲醇市场整体情况不会出现大幅的下跌趋势,亦不会出现大幅的上涨,主要市场将基本维持在1900~2200元范围内盘整。   为破解甲醇市场困局,业内人士呼吁国家和有关部门各方给予政策扶持和鼓励:一是建议国家对甲醇执行比化肥更为优惠税收政策,即增值税由现在的17%降到10%左右;二是建议铁道部取消对甲醇加收的50%危货品附加运费,并按实际转运数量收取费用;三是建议国家对天然气甲醇企业与化肥企业执行一样气价,对于天然气制甲醇企业来讲,天然气成本占到总成本的80%~85%,面对当前的甲醇市场,现在的天然气价格生产企业很难承受;四是目前的白热化竞争,对国外生产企业和国内生产企业都不利,因此需要建立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的协商机制,共同维护市场,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2009-07-13 收起回复

总条数: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