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无战事 煤炭期待夏季攻势

为子

  • 0

    留言
  • 284

    浏览
来自哥伦比亚的两船10万吨煤炭近期先后抵达中国,但令进口方感到棘手的是,随着农历年前后国内煤价下跌和电厂库存充足,这笔原本很划算的买卖已经成了烫手山芋。    据业内人士分析,近期国内煤价走低主要是前期20天的突击抢运,使得各电厂煤炭库存充足,2月份过年期间工业用电相对较少,天气转暖使得北方取暖用煤需求逐步减少,但煤矿生产并没有减少,导致市场供求转换。    短期内,神华事故以及地方政府整合煤炭资源,对供应的影响都不可忽略。3月中旬电厂可能开始出现补库存的需求,但在夏季用煤高峰期到来前,市场的供求平衡状态不会被打破;而一旦今年夏季再现极端气候,加上目前的干旱可能导致水电出力不足,则电煤将再迎价格上涨。同时,煤炭进口日益常态化,将成为平抑国内煤价波动的“稳定器”。    市场风云突变    “谁都没想到国内煤炭市场的变化这么快。40多天的航程让这单生意变成了鸡肋。”据知情人士介绍,从哥伦比亚进口的这20万吨煤炭从去年底就开始谈判,根据进口合同价格,这批发热量高达6200大卡/千克的动力煤到中国报完关后大约不到810元/吨,与当时秦皇岛港发热量5800大卡/千克的煤炭850元/吨的价格比起来,非常具有吸引力。    但是,春节前后,国内煤炭市场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随着气温不断攀升,各地电煤需求减少,煤炭消费淡季到来,从2009年底开始一路上扬的煤价戛然止住升势,开始掉头向下。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秦皇岛发热量为6000大卡/千克的大同优混平仓价为730-740元/吨,发热量为5500大卡/千克的山西优混平仓价为680-690元/吨,发热量为5000大卡/千克的山西大混平仓价为570-585元/吨,分别比春节前下降70-90元/吨,比1月中旬的近期价格高点则已经回调超过100元/吨。    “就现在的市场价格来看,这20万吨哥伦比亚煤也不一定会亏,但是肯定没有赚头了。”据上述人士分析,现在对于进口来讲,最值得担心的还不是价格,而是谁会来接这批煤。    据了解,从1月11日开始,全国集中进行了长达20天的电煤抢运,其结果是近期全国直供电厂煤炭库存明显增加。数据显示,截至3月7日,全国直供电厂平均电煤可用天数已经提高至16天,其中,华东电网区域内直供电厂存煤达到19天。而今年最紧张的时候,部分地区电煤库存曾低至3天。    正是由于电煤库存已由告急转为饱和,而近期电力需求也因节假日因素有所回落,电厂日煤耗大幅降低,电力企业采购电煤的动力不足,这就导致,虽然煤价回落,但需求方仍丝毫没有补货的意思,秦皇岛港的煤炭库存也迅速越垒越高。    来自秦皇岛港务集团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9日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已经高达815万吨,而一个月前这一数据还保持在550万吨左右。    关注夏季机会    “如果这20万吨煤再晚一点到,或许也不会这么令人头痛。”根据业内分析人士预测,随着节后用电需求恢复,3月中旬到4月电厂会陆续出现补库存的需求。而“两会”前夕神华集团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则可能会影响到短期煤炭供应。    业内人士表示,“两会”期间全国都会狠抓安全,部分地区甚至会让小煤矿暂停生产。此次事故的发生很可能会导致同一地区或同一企业下属煤矿停产整顿,这就会影响到部分地区短期内的煤炭供应。“补库存需求和供应受影响,这两个效应的叠加应该会给进口煤带来一些交易机会,不过,对价格的影响应该不会很大。”    根据往年经验,接下来的两个月都是传统的用煤淡季,电厂在春节过后夏季到来之前,一般要对电厂机组进行例行检修,为迎峰度夏满负荷发电做准备,这会影响耗煤量。加之天气暖和、空调用电负荷下降,水电运行恢复、火电压力减轻,以及北方取暖用煤需求退出市场,整体耗煤情况并不容乐观。当前海运费的快速下降也从侧面证实动力煤开始进入淡季。    而值得期待的是今年夏季的煤炭消费旺季。国内经济持续复苏,电力需求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国内煤炭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煤炭下游行业均处于复苏通道中,全国发电量数据1月同比增长42.2%,创下有统计以来的新高;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8.2%,低于全球平均增速。    分析人士认为,前期的投资项目2010年将进入实体建设期,钢铁、电力、水泥等需求将进一步提升,而原油、天然气国内供应瓶颈将迫使部分企业增加对煤炭的需求。而随着各项经济活动逐步活跃,夏季煤炭需求也将对运力形成考验。一旦局部地区运力出现紧张,煤炭价格仍有可能出现上涨。    民生证券分析认为,目前来看,煤炭需求已经进入淡季,国内煤价难有大的起伏。而近期日澳谈判动力煤价格可能位于95至100美元/吨之间,新日铁公司与必和必拓达成协议,4至6月份炼焦煤价格至200美元/吨,国际价格上涨,将抑制国内进口,未来将有助于国内煤价在旺季继续上涨。    进口煤平抑价格波动    2009年中国净进口煤炭超1亿吨,给国际煤炭市场带来不小的震惊。而今年1月份,中国进口煤炭的势头丝毫没有收缩的意思,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38.3%,达到1607.8万吨。    国际煤炭贸易专家黄腾表示,1月份进口放量与此前国内煤炭价格上涨有关。“有的企业去年年初签了长协,71美元/吨左右,国内价格不高的时候,他们也不着急接进口的货。年底国内价格高涨,进口也有了利润空间,很多企业就催着外方发货,导致1月份集中到港。”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从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冬季煤炭需求一直处于紧张态势,特别是今年1月份很多电厂要储备春节用煤,使得电煤需求保持相对高位,不少电厂开始转向海外进口煤炭。    实际上,近两个月我国煤炭天量进口已经刺激国际市场煤价飙升。截至3月5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煤炭动力煤价格已经从1月初的每吨不足85美元上涨至每吨94.83美元。与目前国内已经大幅下跌的价格相比,国际价格已经明显失去了优势。    而对于国内煤炭用户而言,国际市场已经越来越像是一个稳定器,进口煤对于平抑国内煤价涨势的作用也将更大。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总经理陆启洲就表示,去年我国进口了1.25亿吨煤,是因为国内市场的煤炭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加运费和税收的总和。“现在价格涨上去了,我们就不买了,除非是订长期合同才会买。”    而黄腾则认为,正是由于进口国际煤炭的调节和平衡,即使年内煤炭价格再度出现上涨,到800元/吨左右将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看好炼焦煤后市   本报记者 李阳丹    □本报记者 李阳丹        3月9日,必和必拓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已与包括欧洲、中国、印度和日本在内的用户就2010年的部分焦煤销售达成一致,这些协议均比年度价格协议时间更短。而此前外媒报道,日本钢铁企业接受了必和必拓提出的改变炼焦煤价格按年度制定的惯例,改为按季度定价的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季度定价”取代“年度定价”,折射国际炼焦煤供需形势偏紧,供方拥有较强的定价权,而这也将影响到国内炼焦煤市场行情。    国际定价周期缩短    据了解,今年年初必和必拓就提出要签订短期合约,但当时遭到日本钢企的强烈反对。而必和必拓之所以谋求季度定价,无非是由于国际焦煤市场变动加大,公司希望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这一方面也能反映出必和必拓对市场的乐观态度。    和季度定价一起确定的还有2010年4-6月的合同价,这一价格较2009年年度基准价129美元上涨55%,达到200美元/吨。    广发证券研究员陈亮表示,“季度定价”取代“年度定价”,折射国际炼焦煤供需形势。2010年,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主要炼焦煤出口国几乎没有炼焦煤新增产能释放,随着日、韩等国需求的恢复,以及印度、巴西需求的稳定增长,全球炼焦煤供需形势偏紧。而供方的胜利,体现了资源占据着强势谈判地位。    利好国内炼焦煤市场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炼焦煤进口增幅最大,同比增长4倍,达到3442万吨,占煤炭总进口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约占全国炼焦煤总需求量的8%以上。    陈亮表示,当时之所以能够大量进口炼焦煤,主要是日、韩等主要炼焦煤需求方受金融危机影响,需求大幅萎缩,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而随着国际需求恢复,中国2010年可进口的炼焦煤数量必然会大幅下降,这部分进口需求将重新转向国内市场,拉动国内炼焦煤价格继续上涨。    炼焦煤龙头公司西山煤电(000983)近期就连续上调焦煤价格,焦精煤(车板含税价)1月份从1125元/吨上调至1215元/吨,2月份上调至1365元/吨,以2009年底的价格计算,涨幅达21.3%。    爱建证券的研究也表明,金融危机以来,全国焦煤的价格走势要远滞后于动力煤,2010年1月以来焦煤价格上涨的地区明显增多,预计国内焦煤价格的上涨窗口已基本打开。    民族证券研究员认为, 2010年以来炼焦煤价格总体维持升势,涨幅明显高于动力煤、无烟煤,且逆势上扬的后续价格上涨空间可期。优质焦煤资源的稀缺性、下游需求刚性以及2009年价格整体低迷的情况,成就了焦煤价格“易涨难跌”的特征。预计随着钢材需求旺季到来,钢材将进入去库存化过程,钢材价格有望持续上涨,从而为焦煤价格打开上升空间。   ■记者观察   煤炭市场化了吗   本报记者 李阳丹    □本报记者 李阳丹        国家发改委放手2010年度的煤炭衔接会,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电煤迈向市场化的关键一步。不过,有形之手撤出,并不必然带来煤炭价格的完全市场化,合同煤价的表面干预虽然已经没有了,但目前煤炭市场定价的环境还不完全具备,仍有不少“非市场”的因素在左右或影响着煤炭价格。    首先是电价的制约。“市场煤”、“计划电”一直是困扰中国煤电发展的最大瓶颈。一位电力企业的老总也认为,煤炭市场放开并没有错,但关键是电力市场也要放开。当然,煤电联动也是一种权宜之策,但联动政策实施却仍然是行政主导的结果。    据了解,在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国家也有这种情况,一次能源市场是放开的,而电力价格是管制的,但在电力管制的情况下有一套计算公式,即在一定的周期中,一次能源价格上涨,电力价格要随之上调。由于这些国家的电力投资主要来源于私人部门,因而这个联动机制的执行非常严格,否则,就会影响投资积极性。    在联动政策得不到严格执行的情况下,火电企业的运营状况又会倒逼政策来约束煤价。2008年中期的限价政策就是一例。国家主管部门毕竟在力推煤炭市场化,直接干预也是万不得已的非常手段。    相比之下,一些产煤大省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干预着电煤则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某煤炭央企一地方子公司人士就透露,在看似顺利的省内电煤合同签订的背后,是公司所在地省级政府多次对公司提出要求,煤价上涨幅度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电力企业被地方要求接受煤炭涨价的情况,这样“谈”出来的煤炭价格很难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    此外,继山西大推煤炭资源整合后,各产煤大省几乎都做出了效仿山西的表态。而资源整合的直接结果就是煤炭企业数量的减少。山西煤炭企业数量从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新一轮的整合还将在此基础上再减少20家。河南省近期也公布了整合方案,目标当然离不开减少市场竞争主体,提高产业集中度。    合并重组本身并没有问题,市场竞争的结果也必然是优胜劣汰,少数具有优势的企业能够留在市场中,让生产更有效率,降低成本,下游用户也能得到更多的实惠。然而,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煤企重组,以非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兼并重组,最终只是减少了市场竞争者的数量,于效率提高无益,结果让煤价上涨冲动更盛。    运力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非市场因素。在中国,煤炭产地和需求地的分离使得长距离运输成为常态,而煤炭的供应也常常受到运力的制约。运力不足和运力的计划式分配让煤炭企业很难通过市场手段获得有效的运力资源。尤其在出现极端天气等影响运输的情况时,就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抢运”措施来保证煤炭供给。但这种不计成本的措施往往又会对煤炭市场“矫枉过正”,出现一如眼下的市场供应过剩的状况,也导致了煤炭现货价格的大起大落。    煤炭市场化的最终建立需要一个过程,诸多非市场化的因素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逐一消除。归根结底,煤、电两个部门市场化的不同步是系列非市场因素存在的根源。煤炭价格何时能完全市场化,还取决于电价机制改革的进程。
2010-03-11 收起回复

总条数: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