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醚燃料:“限制”不如“规范”

为子

  • 0

    留言
  • 272

    浏览
专家认为,相关政策需明确、细化,行业管理需“前移” 由于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开展液化石油气(LPG)专项整治行动,以及《车用甲醇汽油(M15)》迟迟未能出台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醇醚燃料再次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那么,醇醚燃料要获得全面推广的难点究竟集中在哪里呢?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明确政策有利于净化市场   “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的二甲醚产量为56万吨,到2009年我国二甲醚产能有可能暴涨到约900多万吨,其中仅有8%的产量释放到气雾剂、焊枪切割等下游市场。那么,其余的二甲醚用到哪里去了呢?相当一部分都混掺到LPG中,” 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降连葆介绍,“如果之前燃料二甲醚的政策、标准都完善的话,掺混LPG造成的乱象或许会避免。”   据了解,民营加油站往汽油里掺混甲醇、加气站往LPG中掺二甲醚已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和二甲醚相似,仅2009年就有300—500万吨甲醇“不知去向”。可以说,正是由于相关政策不完善、标准缺失、行业鱼龙混杂、盲目发展等原因,潜存了醇醚燃料市场可能诱发的隐患。以甲醇燃料为例,正是由于市场的混乱,非法掺混不仅会导致汽车发动机零部件被腐蚀、损坏,还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业界人士担心,与甲醇还可以作为煤制烯烃原料的产业链相比,二甲醚一旦被“一棍打死”,将是灭顶之灾,影响巨大。“目前,我国的二甲醚、甲醇都具有一定的产能,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态度,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即使相关部门明令禁止这个行业,也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可以说,在人们对醇醚燃料还存在争议的情况下,醇醚燃料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净化行业发展环境显得尤其重要。   多年争议焦点亟待客观鉴定   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良告诉记者:“其实,二甲醚应用到民用LPG领域没问题,争议主要集中在储气用的钢瓶上。二甲醚的确对橡胶密封圈有腐蚀,但这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解决。例如,相关部门可以将能储存二甲醚的钢瓶标准编制出来,生产专用的二甲醚钢瓶,但这一标准却迟迟未能出台。同时,其他相关配套标准也未能及时出台,影响了二甲醚应用。”   不仅是二甲醚,围绕甲醇燃料的争议也一直存在,主要是环保问题和安全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在甲醇燃料生产和应用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在山西等地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对于甲醇的毒性问题,只要遵守正确的操作规程和安全的使用规范,就不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尽管甲醇汽油试验了这么长时间,但要真正推广应用,还需要用更多数据说话。   降连葆表示,醇醚燃料的相关争议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因此,相关执法部门不能只是“消防队”,出现问题才去查处。其实,二甲醚的炉灶、储罐等系统的标准都在编制,但由于第一个标准,即产品应用的国家标准都没有出来,所以后面的相关标准也就谈不上出台。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明确态度,对有争议的问题做出客观鉴定。   醇醚燃料体现“以煤为主”国情   据介绍,山西、陕西、四川、宁夏、内蒙古和甘肃6省区已经开始着手共建晋陕川甘宁蒙煤基醇醚燃料试验示范区,计划通过联片推广甲醇汽油的方式,推动甲醇汽油推广提速。降连葆介绍:“《车用甲醇汽油(M15)》国家标准上报稿已经完成,经专家讨论后将上报国家标准委审核通过。”   M15标准是低比例掺混标准,也是目前技术最成熟,产业化示范面最广,最能形成规模化替代的首选产品。而且,该产品的储存、输送、加注设施与目前成品油使用的系统相同,不需要做大的改动,仅在特殊情况下,需稍加改动,但费用很少。因此,《车用甲醇汽油(M15)》出台将能从更大意义上推广甲醇汽油的使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早已明确将“生物燃料、煤基醇、醚、氢技术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其中,生物柴油所需要的原料,如麻风树、黄连木等,其按照能源植物培植的栽培技术本身就是一门系统科学,且种植也需要一段时间;纤维素乙醇所需要的农林废弃物,其物流系统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此外,生物柴油和纤维素乙醇的成本也是大规模应用的制约因素之一。降连葆认为:“醇醚燃料是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过渡的最可行、最现实的选择,充分体现‘以煤为主’的国情。”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低碳交通项目官员康利平指出:“未来我国车用能源的需求量会大增,市场上不会只有一种替代能源,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天然气、煤制油、醇醚燃料等都需要‘因地制宜’,如山西、陕西等传统产煤地区,醇醚燃料的应用、商业模式相对会成熟一些,四川地区使用天然气,东北、中原等地区使用生物质燃料。”
2010-07-15 收起回复

总条数:0条